深圳商報2019年7月15日訊 (記者吳吉)當“垃圾分類”成為熱詞,人們就會想起以“垃圾分類極其精細”著稱的日本。那么,日本推行多年的垃圾分類究竟值不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又該如何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垃圾分類之路呢?日前,記者通過“有問”平臺對多位專家進行了采訪。
日本經驗可學習不可照搬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尹良富曾留學日本。他認為,垃圾分類的“日本模式”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其一是從法制環(huán)境這個前端硬件入手來解決如何抑制垃圾產生。到目前為止,日本已通過近20部法律來規(guī)范垃圾問題。其二,兩個重大“環(huán)境事件”帶給日本國民血的教訓,使得環(huán)保意識深入人心。其三,政府承擔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力推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其四,明確企業(yè)的責任。其五,有著確實可行的強制性措施。其六,推行讓居民適當地承擔垃圾處理負擔成本的收費政策。
聯合國環(huán)境署-同濟大學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學院責任教授、同濟大學循環(huán)經濟研究所所長杜歡政表示,由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異(比方說日本有家庭主婦不工作),我國垃圾分類的具體做法無法照搬日本,主要學習日本在垃圾分類中立法和體制機制建設的共性經驗,如日本循環(huán)型社會法律體系的建設。杜歡政認為,只依靠民眾互相約束也是行不通的,必須營造出一種外在的約束力。比如,必須建立完善的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完善相關法律規(guī)章制度。
推垃圾分類需解決多個難題
尹良富認為,有序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有幾個難點:一是如何能夠將這一制度持續(xù)推動下去,糾正居民長期以來養(yǎng)成的不良生活習慣,使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行為內化為每個人日常生活的自覺行為。二是如何指導和幫助企業(yè)在產品設計、生產、銷售等售前售中階段進行源頭控制,售后階段完成資源化回收利用。三是如何在制度設計及制度執(zhí)行層面上做到具有可操作性。四是分類回收的垃圾的最終歸宿問題。尹良富指出,日本采取了簡單粗暴的“焚燒法”,“一燒了之”,但我們現存的焚燒爐無法在技術上達到焚燒時不產生二惡英的高溫,這是沒法學習的地方。我們只能進行填埋。
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陽平堅已經從事環(huán)境保護管理和研究15年。談及垃圾分類的難題,他表示,最大難點還是可持續(xù)和精細化管理問題。比如分類之后不同垃圾的后續(xù)配套處理是否跟得上。相比傳統(tǒng)混合焚燒,分類運輸和處理的成本會高很多。
用科技力量助推垃圾分類
蘋果核是廚余垃圾,廢舊電池是有害垃圾……2016年,深圳市南方科技大學教育集團(南山)實驗一小三年級小學生任泊丞等人發(fā)明了一款“智能垃圾桶”,利用語音識別系統(tǒng),只要你說出垃圾的名字,相對應的垃圾桶就會自動打開。這款“一種新型旋轉分類垃圾桶”在2018年拿下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孩子們的創(chuàng)意令人耳目一新,利用科技力量助推垃圾分類,也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尹良富期待現代科技可以助推垃圾分類工作。他說:“對于我國來說,在垃圾分類領域,不僅需要加強普通個體責任意識與社會分工提高協(xié)作效率,同時還需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早一點引進和生產出能夠焚燒不產生二惡英等有害物質的焚燒高爐,解決這個問題迫在眉睫。政府應該鼓勵企業(y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資源物的回收再利用,也應該向日本學習,優(yōu)先采購利用再生資源生產出來的產品?!?/p>
杜歡政則認為,應當加強與科研院所、第三方機構及相關企業(yè)合作,大力推進垃圾全程分類系統(tǒng)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開發(fā)應用。